2018年,18岁的孙安佐赴美留学,长期压抑的他彻底失控:网购1600发子弹组装武器,扬言“扫射学校”。
警方在其住所搜出防弹衣、手枪和燃烧弹,这个被母亲称为“台北市长候选人”的青年嬉笑着对镜头说:“妈妈会来救我。”
狄莺果然变卖房产筹集上亿元保释金,赴美哭诉“他只是个爱玩枪的孩子”。
最终本应判刑10年的孙安佐仅入狱238天,代价是终身禁止入境美国。
但噩梦并未结束:2023年泰国吸毒后赤身闯入民宅,监控显示他如丧尸般扭曲爬行,被捕后狄莺坚称“儿子被下蛊”。
2024年台湾涉毒案地下室藏匿制毒工具,狄莺却对媒体夸赞“我儿子自制力强”;2025年暴力纠纷直播暴怒砸毁设备,狄莺立即起诉网友“网络暴力”。
好好的儿子,为什么会被狄莺养成这样?仅仅是溺爱吗?
分析狄莺的行为模式不难看出,童年丧父的创伤、戏班生存的危机感,让她将对安全感的渴求投射到儿子身上。
通过哺乳、共眠等肉体联结,她试图将儿子永远禁锢在“婴儿期”,以此补偿自己缺失的童年。
而孙安佐的犯罪行为,本质上是对母亲控制的绝望反抗——宁可犯罪入狱,也要挣脱“无菌城堡”。
因此,狄莺至今不愿承认教育失败。
在最新采访中,她摩挲着儿子童年照片喃喃:“我错了吗?我只是太爱他……”
这对母子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亲子关系的集体焦虑。
真正的母爱,从不是以“为你好”为名的占有。
正如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他们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松开紧握的手,让孩子在风雨中长出独立的翅膀,或许才是爱的最高境界。
页码: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