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狂魔》的制作非常复杂,以至于邀请了两名摄影指导(帕斯奎利诺·德桑蒂斯和阿曼多·南努奇)来合作完成这部电影,而拍摄时大量镜头的剪辑工作则委托给了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的弟弟鲁杰罗·马斯楚安尼。1969年10月2日,《纳粹狂魔》在布鲁塞尔首映的版本长达156分钟;1969年12月18日在美国首映后,它入围了奥斯卡奖,但最终铩羽而归。
奇怪的是,这种颓废奇观的视野和宏伟,让我联系到了安迪·沃霍尔长达3个半小时的分屏杰作《雀西女郎》(1966),不仅关乎于影片对一个极其酷儿的世界的真实呈现,还有维斯康蒂采取的摄影技巧,这与他在早期电影中更为规矩的方式明显不同。
《雀西女郎》(1966)
和沃霍尔一样,维斯康蒂从远处放大主角,漫不经心地扫过一个房间,随后捕捉到了一群阴谋家的画面,他们带着近乎偷窥的紧张气氛在《纳粹狂魔》的布景里徘徊。事实上,变焦是影片中至关重要的镜头运动,它撕开空间和时间的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导演风格的标签,就像它所记录的世界一样暴力,并且几乎成为了电影中的另一个角色。
尽管影片的主题很堕落,但它同时具有咄咄逼人、几乎令人厌倦的美感,《纳粹狂魔》也许和《魂断威尼斯》(1971)一样,是维斯康蒂最知名的影片,不过后者是他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作品,也是最后一部杰作。
一定不能错过在影院观看《纳粹狂魔》的机会;我清楚地记得1969年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被维斯康蒂在视觉方面的感性力量所震惊。小屏幕无法容纳《纳粹狂魔》;事实上,影片在情节和意象方面几乎是同时向许多方向迸发,需要一张巨大的画布来承载。
一旦看过,就永远不会忘记,《纳粹狂魔》是一部歌剧式的辉煌作品,也是电影院中独一无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