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题材作品百花齐放的当下,导演甘小二拍摄《坪石先生》的契机,源于一段被忽略的华南教育史。1998 年便来到华南师范大学的他,虽早闻数学系钟集教授之名,却对其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一无所知。直到通过《南方日报》报道,了解到许瑞生副省长推动南越国古驿道发掘与保护工作,进而发现坪石办学历史遗址、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这段往事才逐渐走进他的视野。

“未能早一步拜访钟集老师,且作为大学教师,对不到八十年前的华南教育史近乎空白,这让我深感羞愧。” 这份愧疚成了甘小二探索这段历史的动力,而华南教育先贤们的魅力,最终促使他萌生拍摄电影的想法。他坦言,起初并未刻意 “另辟蹊径” 区别于其他抗战题材作品,影片的独特性是后续路演中观众反馈才被察觉的。
拍摄知识分子题材电影,难点与侧重点兼具。甘小二直言,值得铭记的先生众多,但故事片容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篇幅内让观众接受并理解众多陌生人物,是一大难题。黄际遇编写过几何、代数教材,吴尚时提出 “珠江三角洲” 概念,叶述武参与 “东方红一号” 卫星轨道计算,这些先贤虽功绩卓著,名字却渐被大众遗忘。因此,“通俗化” 成为他的坚定选择,希望在保留足够信息的同时,让影片更易被观众接纳。
影片中出现三十多位教育家和老师,塑造群像时,平衡戏份至关重要。编剧陈林侠提出以黄际遇先生为主线,这一决定为角色塑造奠定了基础。黄际遇的生平极具传奇色彩,黄天骥老师曾评价,解放前中山大学的传奇是黄际遇,其地位可与解放后的陈寅恪媲美。他与陈寅恪兄长交情深厚,早年便在日记中夸赞年少的陈寅恪,二人成为中大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确定主线后,团队筛选出十几位配角,其中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和建筑工程系主任卫梓松最为核心。甘小二表示,无论是编剧还是后期制作,最大的挑战始终是:在突出黄际遇主线的同时,呈现真实立体的群体形象,既不让配角掩盖主角光芒,也不让他们沦为模糊的背景板,力求让每一位先贤的风采都能被观众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