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南都娱乐的对话中,华南师范大学教师甘小二,不仅分享了自己创作相关影片的心得,更让观众得以窥见电影背后那些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将曾经的历史雕像,细腻地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为甘小二创作相关题材影片提供了独特助力。虽未刻意琢磨 “教师该是什么样”,但长期沉浸在教育工作与师生关系中的经历,让他对这类题材的理解更为深刻,在表达相关内容时也显得轻松自然。而在众多角色里,黄际遇是他投射最多情感的一位。黄际遇是甘小二心中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承载着他对知识分子理想状态的想象,甚至包含他自身的某些追求。

黄际遇身上有着传统与新潮的奇妙融合。他接受过完整西学教育,本科就读于东京,硕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专业是数学,却在文学、书法领域颇有造诣,还是象棋大师。此外,他曾担任足球队守门员和队长并斩获冠军,在击剑、骑马方面也十分擅长。即便在当下,这样一位跨越多个领域、锐意进取的人,也依然极具魅力。影片中流露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在甘小二看来,更多是那一代学者共有的底色。
大量的史料研究和实地勘景,让甘小二捕捉到了许多令人震撼与感动的细节。电影里黄际遇写日记或家书的片段,不少句子都源自他的真实日记。在那个动荡的乱世,身为重视传统的潮汕人,黄际遇连父亲百岁冥诞都无法回家祭奠,内心满是自责,“空倚思亲之操,久食誓墓之言” 这句日记,道尽了他未能守墓尽孝的飘零与愧疚。
甘小二深知,人们常赞美那代人随校迁徙、坚持办学的精神,歌颂他们 “知识救国” 的信念,但却容易忽略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乡愁与脆弱。影片中,黄际遇和学生张云校长在办公室的简短对话便是生动体现。张云一句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谁能不想家?”,两人谈及均已沦陷的家乡汕头与开平,克制的对话间,满是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无奈。正如一位学生私信甘小二所说,这部电影 “把黄际遇从一尊历史雕像还原成了血肉之躯”。那些历史人物的幽默、个性与私人情感,往往在史料中难寻踪迹,而甘小二团队从黄际遇的日记里发掘出来,呈现在大银幕上。

影片聚焦 1944 年 11 月至 1945 年 1 月,坪石沦陷前的最后两个月。如今回望,抗战已近胜利,但在当时的坪石镇,灭顶之灾即将降临,师生们不得不继续逃亡。所谓 “迁校”,除了尽力转移校产,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艰难的逃亡,强烈的 “家国同构” 的飘零感贯穿其中,也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代人在乱世中的不易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