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的编剧风波,早已超越了单一作品的争议范畴,成为映照影视行业创作生态的一面镜子。当 9.4 分的口碑神剧、白玉兰奖的荣光,与 “洗稿” 疑云、隐形创作者的控诉碰撞,暴露的是行业长期存在的权益失衡痛点。

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在于创作贡献与名誉回报的严重错位。身患渐冻症的编剧古二公开的录音证据中,清晰还原了创作分工:他耗时 8 个月走访老股民、查阅近百份史料,搭建了 “宝延风波” 等核心商战线索的故事骨架,甚至自费填补剧组经费缺口。而署名编剧秦雯被指对金融体系不熟悉,主要负责情感线的细节填充。这种 “骨架与血肉” 的创作分工,最终却呈现为 “隐形与显名” 的极端结果 —— 古二仅获每月 3000 元报酬且无署名,秦雯则凭 102 万字剧本斩获大奖。
更令人唏嘘的是创作过程中的权益漠视。录音中 “三千块请个助理还能写剧本,多划算” 的言论,将创作者异化为廉价工具。古二不仅承担核心创作,还需兼顾导演生活助理的工作,甚至在披露病情后仅得到冷漠反问。这种角色混淆与人格轻慢,与影视行业本应尊崇的创作伦理背道而驰。而 “怎么洗稿” 的讨论提及,更让公众对创作的正当性产生根本质疑。

事件发酵后,各方回应的反差加剧了舆论震动。秦雯以 “造谣诽谤” 为由提起诉讼,剧组声明避重就轻地强调 “收录两千余名工作人员信息”,王家卫则始终沉默。这种回避核心问题的态度,与古二愿提交全部手稿与录音作证的坦荡形成鲜明对比,也让白玉兰奖的公信力遭遇考验 —— 当奖项归属的核心创作存疑,行业评价体系的权威性便随之动摇。
事实上,《繁花》风波只是行业沉疴的缩影。数据显示,近三年编剧署名权纠纷增长 40%,超六成基层编剧曾遭遇贡献被忽视的情况。法律虽明确署名权属人身权,但 “创作贡献比例” 缺乏细化标准,导致 “影子编剧” 维权举步维艰。

剧集里的商战戏讲究 “逻辑闭环”,行业生态更需规则闭环。当观众能清晰感知商战与情感线的风格断层,当录音证据能与剧情细节一一对应,真相不应再被沉默掩盖。补全署名、追付报酬、建立第三方贡献评估机制,这些不仅是对古二的交代,更是对行业公信力的救赎。
《繁花》的成功,本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但愿这场风波能推动行业建立 “痕迹治理” 的规矩,让每一份创作心血都被看见,让 “署名” 不再成为最便宜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