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枪枪娱乐

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

2024-09-23

《野孩子》这部由殷若昕执导、王俊凯主演的现实主义电影,取材自曾备受全网关注的“流浪兄弟”新闻事件。影片通过马亮和轩轩报团取暖的故事,聚焦边缘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困境,深度探讨生与养的议题,着实打动到很多观众。

纵观世界电影史的漫漫长河,关于“野孩子”的讲述似乎从未曾中断。他们或许是雾都的孤儿,或许是流浪的三毛;他们被遗弃、被贩卖、被欺凌;他们身上有着无法消磨的独属于孩子的童真,又有着难以祛除的赤裸裸的社会烙印。而正是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反差,使他们成为电影创作者们观察和反思社会现状的重要样本。

影史上有太多值得被铭记的“野孩子”形象,我们从中筛选出以下这10部电影作品,或许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我们对“野孩子”们的生存处境和成长历程有更深的理解。

【电影史上的“野孩子”们】(影片按年代排序)

1.《擦鞋童》意大利 1946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战争对人类身心的摧残,并不会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刻便就此戛然而止。影片《擦鞋童》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特殊时代下,人性中的某一部分美德必然泯灭。

那是被战火席卷后的混乱贫穷的意大利,大街上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他们心怀梦想,却只能以擦鞋为生,甚至因加入诈骗团伙而被关进教养院。即便罪恶终得惩治,但他们的内心早已蒙上可怕的成人世界的阴影。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德西卡导演最负盛名的作品往往都离不开二战后底层人民的窘迫生活。但无论《偷自行车的人》还是《风烛泪》,影片结尾处都多多少少有着来自善意曙光的照耀,并没有完全陷入无望。而《擦鞋童》却例外地留下如此无可挽回的结局,让人心碎。

2.《伊万的童年》苏联 1962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爱德华·阿巴洛夫

在身材魁梧的军人面前,他毫不怯场,模仿对方的口吻表达自己不畏牺牲的决心。而在梦境里,他又做回那个离不开母亲身边的孩子。伊万的童年在炮火中散落于荒野,转眼他便成为一名侦察兵。在上尉的帮助下,他原本完全可以离开这座废墟,但他拒绝了。眼看着家人惨死于战火,他注定再也回不去无忧无虑的童年。

影片《伊万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中途接手的作品,尽管最初只是他受任于电影制片厂的一次工作机会,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地在影片中践行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电影美学理念。他采用梦境化的诗意镜头贯穿全片,以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不仅带来引人深思的反战表达,还留下诸如白桦林之吻这样的影史经典时刻。

3.《赤裸童年》法国 1968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

10岁正是男孩淘气的年纪,但像弗朗索瓦这么淘气的孩子实在不多见。即便他总能第一时间获得收养家庭的青睐,却也总是在培养感情的关键时刻搞砸一切。于是,他就这样不断地辗转于不同的收养家庭之间。跟大多数对待养父母小心翼翼的孤儿们相比,他既幸运,又不知足。

早在半个世纪前,莫里斯·皮亚拉导演就已拍出这部与《系统破坏者》相似的“顽童”电影。相比后者从病理性角度出发的解构,皮亚拉的讲述甚至更为坚定,拒绝掺杂太多不必要的善意目光,也更深入地走向对角色心理的追溯。

如果说《系统破坏者》中的孩子之所以展现顽劣是因为害怕自己不被爱,那么《赤裸童年》中的孩子则是对爱这件事的习惯性抗拒,或者说是害怕获得爱之后再度失去。

最新文章

这部新改编自晋江高热度小说《小豆蔻》,因“开车”剧情引发热议。

明星

 

阅读18070

《开画少女漫》开播,沈月王敬轩主演,能成校园剧黑马吗?

电视

 

阅读17006

塑料假山堆砌的 “仙境” 永远飘着人工雾,不知道在演仙侠剧还是在“过家家”。

电影

 

阅读14614

近日,由杨紫和胡歌主演的正午阳光新剧《生命树》发布了人物海报和“向山而行”特辑。

电影

 

阅读13869

仙侠剧中6部真正的大爆剧,全员演技与颜值都在线!

电视

 

阅读13581

sgjajyfxa.com 京ICP备202201462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