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埃及空军含泪取消24架苏-35订单时,南海某基地的机库正彻夜通明——南部战区工程师用显微镜扫描AL-41F1S发动机的矢量喷口,将俄制核心技术逐层”解剖”。这份20亿美元的技术抄底,正被铸成改写中国军机的密码。
退货潮中的逆向工程
印尼撕毁11架苏-35合同时,他们错过的不只是战斗机,而是一场”技术解剖秀”。中国买回的24架战机全部”开膛破肚”:
-
俄制”雪豹-E”雷达被剥开电路板,暴露抗干扰缺陷
-
R-77导弹的制导芯片被国产PL-15替代
-
飞行员头盔换装国产广角系统,视野扩大40%
俄媒曾嘲讽”中国人买的是授权书”,殊不知工程师在矢量喷口发现的非线性控制逻辑,直接推动涡扇-15突破高压涡轮瓶颈。如今歼-10C的”落叶飘”动作,正是苏-35″钟摆机动”的精进版。
空战靶标的价值重构
2020年”金头盔”对抗赛的1:9惨败反而成就新战术地位。在东海演习现场,苏-35大摇大摆打开雷达佯攻,为隐身状态的歼-20吸引全部防空火力。当对方导弹锁定警报凄厉作响时,歼-20已悄然绕后”斩首”预警机。
页码: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