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心童在英国夺冠、白雨露在东莞卫冕,2025年的春天见证了中国斯诺克的“双冠奇迹”。这对同出自广东的冠军选手,不仅创造了男女单届包揽世锦赛冠军的历史,更将目光引向珠江口两岸的深莞“双城记”——这里正是中国斯诺克崛起的产业密码所在,一条涵盖人才培育、装备制造、赛事运营的完整生态链,正为这项运动注入持久动能。

地缘与历史的积淀,埋下了人才成长的种子。上世纪 80 年代,斯诺克经香港传入毗邻的广东,凭借开放的风气迅速生根发芽。1994 年,广东名将郭华成为内地首位进军英国职业赛事的选手,击败亨得利的战绩激励了一代人。更关键的是,这里孕育了中国斯诺克 “教父” 伍文忠,丁俊晖、赵心童、梁文博等名将均出自他的 “伍家班”。伍文忠至今记得 2009 年上海集训时,12 岁的赵心童随手拿起陌生球杆就击败 14 岁的欧洲神童卢卡,那份天赋在大湾区的训练环境中得以尽情释放。
成熟的培训体系,构筑了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如今的东莞常平镇,CBSA 世界斯诺克学院分院落地生根,从基础训练到职业输送形成闭环。院长黄铸锋透露,这里不仅复刻了英国的训练标准,更结合中国选手特点优化技术指导,赵心童禁赛期间正是在此完善防守短板。而深圳则凭借广阔市场,吸引傅家俊等名将开展青少年培训,加上奥沙利文、特鲁姆普等国际巨星通过 “优才计划” 入港发展,形成了 “本土培育 + 国际赋能” 的人才格局。数据显示,全国排名前 30 的球员中曾有 20 人常驻东莞,这里早已成为中国斯诺克的 “人才蓄水池”。
完整的产业链条,为运动发展注入商业活力。在东莞博爵体育的生产车间,从球杆到球桌的每一个部件都经过精密打磨,这些 “中国造” 器材远销全球,占据国际市场三成份额。产业基础反哺赛事运营,深圳每年举办的斯诺克邀请赛能吸引全球顶尖选手参赛,特鲁姆普甚至直言 “中国已是我的第二个家”。这种 “制造 + 赛事 + 培训” 的生态闭环,让大湾区成为全球斯诺克市场的核心增长极,也让青少年学球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 仅东莞一地,常年接受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就超过 5000 人。
从郭华的孤军奋战到如今 10 人征战世锦赛正赛,大湾区用 40 年时间完成了从 “运动传入地” 到 “产业高地” 的蜕变。当赵心童的夺冠奖金定格在 483 万元人民币,当白雨露在主场卫冕引发全城狂欢,这些瞬间背后,是无数台球器材工人的坚守、教练的悉心指导与市场的热情滋养。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中国斯诺克的黄金时代,不是偶然的天才爆发,而是大湾区生态厚积薄发的必然。” 未来,这片热土必将孕育更多传奇,让斯诺克的 “中国故事” 持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