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71 岁的成龙在 11 月 11 日通过微博宣布新电影定档时,一则声称他因 “伤病并发症去世” 的谣言正在外网疯狂传播。这则配有 AI 生成病床照片的虚假消息,在 24 小时内收割千万流量,直到当事人亲自现身才宣告破灭。这场闹剧不仅暴露了网络时代的流量焦虑,更揭开了 AI 技术滥用催生的谣言新变种,亟待法律与技术的双重规制。


此次谣言的 “升级” 之处,在于 AI 技术赋予的 “真实感”。造谣者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成龙病容影像,搭配伪造的医疗记录截图,让部分网友误以为 “有图有真相”。这种技术赋能的虚假信息,比传统谣言更具迷惑性 —— 正如网友 @DigitalGal_在辟谣帖中指出的:“AI 合成的细节让长辈们很难分辨真假”。这并非孤例,从 “陈奕迅因新冠去世” 到 “赵本山病危”,明星 “被去世” 已形成套路化产业链,而 AI 工具的普及正让造谣成本无限降低,传播效率呈几何级增长。
更值得警惕的是,谣言背后的流量算计正在突破道德底线。部分自媒体将 “生死议题” 异化为流量快餐,通过制造 “电子哭丧” 场景收割情绪红利。他们精准拿捏公众对老艺术家的关切心理,用 “缅怀体” 文案搭配悲情音乐,在短时间内完成 “造谣 – 传播 – 变现” 的闭环。当成龙的影迷在社交平台自发悼念时,造谣者已通过广告分成赚取高额收益,这种对生命敬畏感的消解,正在侵蚀网络空间的公序良俗。


面对愈演愈烈的谣言乱象,法律从未缺席。广州男子张某因传播殉职干部虚假信息被判两年有期徒刑的案例,早已明确网络造谣的法律边界。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散布虚假信息造成公共秩序混乱的,可构成寻衅滋事罪。此次成龙谣言虽未引发群体性事件,但已涉嫌侵犯公民名誉权,且 AI 伪造影像可能触犯《网络安全法》中关于 “不得编造虚假信息” 的条款。遗憾的是,多数造谣者仍藏身匿名马甲之后,平台的 “算法推荐” 还在无形中助推谣言扩散。
遏制 AI 时代的谣言狂欢,需要构建 “技术防御 + 法律惩戒 + 平台责任” 的三重防线。技术层面,应建立 AI 生成内容的溯源机制,要求平台对合成影像进行强制性标识;法律层面,需加快出台针对 AI 造假的专项法规,明确造谣者的民事赔偿与刑事责任;平台更需履行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逻辑,对 “明星去世” 等敏感话题启动自动审核。正如成龙本人经历的多次谣言风波所示,唯有形成监管合力,才能终结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的困境。


从纸媒时代的捕风捉影到 AI 时代的精准造假,谣言的形态在变,但对真相的渴求从未改变。当成龙在新片片场继续完成高难度动作时,那些造谣者或许该明白:比起编造死亡神话,守护真实的生命与创作,才是对时代偶像最好的致敬。而每一位网民更应牢记:在点击转发的瞬间,我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真相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