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阴曹地府” 形容当下的内娱,或许刻薄,却精准戳中了无数观众的窒息感。那些本该传递生命力的屏幕,正弥漫着一种诡异的 “低气压”—— 明星们顶着毫无瑕疵却缺乏灵魂的脸,说着经过千遍打磨的 “安全话术”,产出着换汤不换药的工业糖精,唯独不见了真实的棱角、滚烫的表达和直面现实的勇气。这种 “阳气” 的流失,与其说是行业病了,不如说是一场集体精神失重。

一、被算法规训的 “失焦” 明星
如今的顶流们更像精密运转的流量机器。他们的表情管理精确到嘴角上扬的角度,机场图的穿搭由造型团队提前三天策划,就连社交媒体的文案都要经过法务审核。某顶流在综艺里被要求即兴发挥,下意识说出 “请等我看一下台本”;另一组明星直播时,面对突发状况只会重复 “感谢大家支持” 的模板话术。这种被规训的 “完美”,本质是对真实人性的阉割。
对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艺人,张国荣在演唱会中途喝止保安推搡粉丝,刘晓庆敢在访谈里直言 “我就是想赚钱”,姜文拍电影永远带着 “老子天下第一” 的狂气。他们的瑕疵与锋芒并存,像夏日阳光一样炽烈,而现在的明星更像橱窗里的塑料花,好看,却没有呼吸。
二、被资本绑架的 “枯萎” 内容
内娱的内容生产早已陷入 “阴间循环”:古装剧扎堆 “虐恋 + 权谋”,男主必带 “美强惨” 滤镜,女主难逃 “傻白甜” 套路;综艺沉迷 “密室 + 露营” 的复制粘贴,嘉宾靠着老掉牙的梗撑满 12 期;就连标榜现实题材的剧集,也总在回避真正的社会矛盾,用 “霸道总裁拯救一切” 的幻梦粉饰太平。
这种创作惰性背后,是资本对 “安全牌” 的极致追求。某平台制片人曾直言:“只要有顶流参演,哪怕剧本漏洞百出,点击率也能保底。” 当数据成为唯一 KPI,创作者自然懒得触碰复杂的人性、尖锐的现实。去年某部号称 “职场剧” 的作品,主角们上班时间谈恋爱、喝咖啡,却对行业困境闭口不谈,被观众嘲讽 “拍的是平行宇宙的职场”。

三、被流量反噬的 “失语” 生态
更令人窒息的是行业生态的 “阴阳相隔”。粉丝用控评和举报筑起信息茧房,任何对偶像的理性批评都会被打成 “黑粉”;平台靠 “拉踩通稿” 制造对立,用虚假热搜收割注意力;媒体则在流量压力下沦为 “软文机器”,失去了监督与批判的锋芒。这种 “只许歌颂,不许质疑” 的氛围,让整个行业变成了没有回声的密室。
当一部烂片能靠粉丝刷分维持 8 分以上,当一个没有代表作的明星能靠买热搜成为 “国民偶像”,当认真打磨作品的创作者反而被嘲笑 “不懂流量”,内娱的 “阳气” 早已在这种集体自欺中逐渐消散。就像网友调侃的:“这里不需要活人,只需要不会犯错的提线木偶。”
其实观众期待的 “阳气” 从未复杂 —— 是演员敢于为角色减重 20 斤的敬业,是编剧愿意深入工厂体验生活的踏实,是行业敢于承认 “这部作品确实不行” 的坦诚。当资本褪去狂热,粉丝回归理性,创作者重拾敬畏,内娱或许才能走出 “阴曹地府”,在真实的土壤里重新生长出蓬勃的生命力。毕竟,阳光总会穿透迷雾,而装睡的人,总有被叫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