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冯都想到了女书。作为纪录片工作者,冯都决定拍摄一部关于女书的纪录片,将女书和现代女性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触动大家的共情与思考:“女性如何权衡个人、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命题看似是老生常谈了,很多人也觉得这是无解的伪命题。但是真正的改变,需要全社会突破传统的刻板认知,给女性更大的尊重和再认识,这需要时间。”
身为女子心相通
女书之于《密语者》的主人公胡欣和思慕,不是同现实战斗的笔,更接近于一盏解救她们于彷徨中的灯。
江永女书最年轻的传承人胡欣出生在农村,是家里第四个女儿,从小就感觉有些抬不起头,是女书改变了她的命运。因为女书,她走出了村庄,也和观念传统想要男孩和地位的丈夫产生了隔阂。结束婚姻之后,胡欣一直渴望开启一段新的家庭生活。在满足社会期待和实现精神独立之间,她有困顿,也有迷惘。
生活在上海的思慕是一名女书艺术家,看似温柔娴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坚定和执着的心。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思慕当时的男友欣赏她的精致和优雅,但在二人订婚不久后,男友对思慕作为妻子、儿媳和未来母亲的期待,让思慕感到困惑和无措。思慕取消了婚约,回到了她与艺术创作、推广女书相伴的生活。
胡欣和思慕都曾向往亲密关系,也在其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部分观众看来,胡欣对家庭的渴望,或是思慕对爱情的向往,她们的种种纠结,都是性别意识不够“进步”的表现。
冯都告诉记者,她并没有想拍一部关于女性意识最先进的代表人物的故事:“我想要讲述的是千千万万仍处在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碰撞之中、在满足社会期待和实现个人价值之间挣扎求索的普通女性的故事。”
在冯都看来,胡欣与思慕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女书对她们的影响深远而绵长。在最黑暗的时刻,胡欣向她的老师何艳新寻求帮助。何艳新提醒她,应当像爱护女书一样爱自己;思慕与许多志同道合的女性艺术家一起,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表达性别主张,探寻自我性别的价值。
她就是女书
在《密语者》中,女书自然传承人,出生于1940年的何艳新打动了许多观众。难以想象,一个经历如此多磨难的女性,身上有着令人惊叹的洒脱、自由和韧性。她所展现出的无畏的气魄,也深深打动了冯都,令她在纪录片事业上开启了新的尝试。
对冯都而言,何艳新就是女书:“她的外婆手把手将最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女书传递给她。女书之于她,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外婆对她的爱,姐妹对她的情感,代表着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冯都看来,女书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成就了今天的何艳新:“她的身上,有我想要呈现的最真实的女书。”
女书中,最打动冯都的是姐妹之情。女书中有这样一首诗歌:“三姓四姓来结义,好树如花来共园,千里如湖来共水,万里百鸟共树啼。”描述的正是面对共同的压迫,女性的联结和力量。
刚开始拍摄的时候,冯都一直在想如何体现女书的核心精神。后来,胡欣和何艳新之间的姐妹情自然呈现在摄像机前。她们事无巨细分享各自的经历和生活,彼此关照和相互扶持,彼此之间建立了跨越年龄的深厚情感,这是女书精神最真实的诠释。
在胡欣最痛苦的一段日子里,是何艳新将她带出了黑暗。何艳新对她说,你要做不一样的自己,不要因为外在的压力去束缚自己。
通过女书建立起的姐妹之情可以超越年龄、时代和历史。面对女书先人留下的抨击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唱词:“做官做府无资格,学堂之内无女人,封建女人裹小脚,终身大事由父母。”思慕自己创作了一首诗歌与之对话:“细读女书情意真,身为女子心相通。女书先人受尽苦,如今女子新气象,婚配与否由自己,自强自立得自在。”
一代代女性在女书中获得了珍贵的情谊和相互支持的力量。在冯都看来,只要女性之间仍在互相倾诉、倾听、建立友谊,那么女书精神就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