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国”这个名字,五季以来始终围绕一餐之食展开叙述。从岭南顺德的排骨饭到东北铁岭的牛肉火勺,从西北临夏的牛杂割到西南普洱的豆汤米干,再到台湾新北的排骨酥面,节目持续用丰富的地域素材勾勒出一幅关于“早餐中国”的味觉地图。
但到了第五季,它显然不再满足于拍“吃什么”,而是试图追问更深的命题:早餐为何重要,又是在怎样的文化轨道上被一代又一代保留下来。
这一季,《早餐中国》的镜头既对准县城,也走向海外,表达重心也从记录地域风味,拓展到追踪身份记忆。早餐不再只是地方小吃的展示样本,而是一种隐秘的文化语言——它承载着一个人的出生地、成长轨迹与家庭经验,甚至包裹着未被说出的乡愁情绪。在人口流动加剧的当下,早餐正在成为人们确认“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的感知线索。
这种情绪,在第11集对四川武胜猪肝面的拍摄中被准确捕捉。一位刚从外地返乡的学生,第一时间赶去老面馆,只为“吃一口惦记了很久的味道”;他还专程带上外地的同学,希望他们也能品尝这份独属于故乡的记忆。在弹幕区,众多西南网友也主动“报地名认老乡”,隔着屏幕共情那一碗猪肝面的亲切感。这些真实而细碎的情感,构成了早餐最真实的文化功能:它不仅填补胃口,更链接故土记忆。当人离开家乡、进入流动社会,味道成了最不易被代替的情感锚点。
在第15集中,镜头来到越南胡志明市,记录了一家由祖籍为广东鹤山的邓惠玲经营的早餐铺。她传承父亲手艺,主打红曲猪手砂锅粉面。在异国街头,这道源自岭南的早餐被长期保留、日复一日地制作出来,已经成为当地华人群体维系文化记忆的日常方式。片中,多位食客提到自己吃了几十年,“很好吃,是我们华人的味道”,甚至有华二代主动认同“别的地方做的南乳不香,这里比较香”。对他们而言,这碗早餐不仅填饱了肚子,更唤起了对故乡的想象与归属,是跨地域迁徙背景下味觉认同的一次在地重建。
《早餐中国》第五季没有用任何“高大全”的话术去抬高这些早餐,它仍然延续平视、冷静的镜头策略,不声张、不拔高,只是默默记录早餐店主与食客之间的交流,记录店主如何在重复性的做饭劳动中建构自我秩序,人们如何在每一个清晨通过“做饭”或“吃饭”确认自己的生活轨道。这种稳定而微妙的日常,恰恰为这个流动时代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心理锚点。
“你今天吃早餐了吗”这句话,在五季之后,已不仅仅是日常问候,而是一种复杂又含蓄的现实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