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枪枪娱乐

《侏罗纪世界2:失落王国》

2025-07-04

这些初始的意外,是推动情节的必要条件,但他们做那些事,并不纯粹是因为蠢,而是源于某种人性底层的动机。换一次再来,他们还会做一样的事。如果他们不做,也会有别人做。

本片的一些情节设计,确实是把角色写笨了。

下面我想说下,整个侏罗纪IP的发展,在今天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先简单回顾一下前面六部。

伟大的《侏罗纪公园》绝对是悬疑和奇观的杰作,它的前提是根植于迈克尔·克莱顿小说的警世寓言:人类「扮演上帝」的傲慢,以及复杂系统(混沌理论)的不可预测性。

第二部《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就弱了不少,主题也从哲学恐怖转向了更直接的冲突——企业贪婪与环保主义的对抗。卖点变成了「更多恐龙,更多动作场面」,包括霸王龙在圣地亚哥的暴走,整个系列的可信度也开始放飞。

《侏罗纪公园3》是系列跌入谷底,情节被简化为在索纳岛上的一次简单营救任务。像是拿掉主题深度之后的第一部的低级翻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存恐怖叙事。其主要卖点是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反派——棘龙,还有它和霸王龙的对决,这标志着系列向「怪兽互殴」模式的彻底转变。恐龙互殴也成了后续作品的不二法宝。

十多年后的《侏罗纪世界》也算一次软重启,它在情节结构上再次模仿了第一部,其主题则是对「大片消费主义」的元评论:公园(以及电影本身)需要一个更大、更酷的新噱头——暴虐霸王龙——来维持麻木观众的兴趣。

紧接着《失落王国》就严重滑坡了,结构和调性极为混乱,前半部分是孤岛灾难片,后半部分则变成了在洛克伍德庄园上演的「恐龙鬼屋」电影。它引入了动物权利、克隆人伦理和基因武器化等相互冲突且未充分展开的主题,情节变得复杂,并依赖于卡通化的反派。

第二个系列的第三部《统治》成为全系列的口碑最低点。影片几乎完全抛弃了前作结尾所铺垫的「恐龙进入人类世界」这个前提。取而代之的是,情节莫名其妙地聚焦于基因改造蝗虫威胁全球粮食供应,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延伸故事。

现在是又一次软重启。

要我说,侏罗纪IP这种周期性的衰退,也并非偶然,是一种结构性的必然结局。

每个三部曲都遵循着相同的轨迹:第一部,用新包装复制原作的成功模式;第二部,通过更黑暗、动作更密集的续集来升级风险,但同时也挑战了可信度;第三部,在前作的叙事膨胀和创意枯竭的重压下崩溃,沦为一部简单的怪兽电影,最终迫使系列重启。

这便是侏罗纪IP的「三部曲陷阱」。

因为侏罗纪IP最核心且无法解决的缺陷,就在于其基石元素——奇观感或敬畏感的消磨。

1993年原版电影的力量根植于一个史无前例的、令人惊叹的时刻:观众与角色一同首次目睹活生生的恐龙。这种敬畏感是影片的情感核心。然而,一旦恐龙在电影世界中成为已知事物,这种魔力便再也无法重现。之后的核心冲突便不再是关于创造生命的行为本身,而是关于对这些造物的管理。

主题不可避免地从「人与自然的不可预测性」转变为「以恐龙为道具或武器的人类内斗」。这种转变需要更通俗的反派(邪恶公司、军人、黑市商人)和更平庸的动机(贪婪、权力),从而迫使场面不断升级,以及失控。

而且该系列的智识内核也在不断退化。最早的《侏罗纪公园》(小说和电影)是建立在复杂思想之上的科技惊悚片:以混沌理论比喻不可预测性,警示科学领域中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以及探讨「能做」是否意味着「该做」的哲学问题。

续集系统性地简化了这些主题。对资本主义的复杂批判被简化为打倒一个简单的「邪恶公司」,而后续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对动物权利和武器化的讨论,则沦为赶时髦和浅尝辄止。

最新这一部,企图引入「科学属于谁」这个命题,但还是太潦草了。杂交恐龙的伦理问题也没有任何展开,虚有其表而已。

所以《侏罗纪世界:重生》的核心症结,除了一些技术性的毛病,更多是在于它无法克服这个系列的结构性bug,掉进了某种无法克服的循环。

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生」,只是在旧日的尸体上招魂。

一次真正的「重生」需要彻底放弃这种模仿和升级的循环。 尽可能在今天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全新的故事来讲述,它由一个具备智慧和哲学矛盾性的主题所驱动、融合了充满巧思的恐怖奇观,这才是《侏罗纪公园》真正的DNA。

最新文章

《守诚者》首播引爆港剧热潮!

影视

 

阅读16399

融合创新 彰显时代气象

电视

 

阅读15633

《酱园弄》砸掉了《好东西》们的市场

电影

 

阅读18831

《侏罗纪公园》(1993)

电影

 

阅读11022

《侏罗纪世界2:失落王国》

电影

 

阅读18618

sgjajyfxa.com 京ICP备202201462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