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取材自导演刘健(《刺痛我》《大世界》)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时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不同专业的几位艺术生在90年代所遭遇的青春迷惘与人生抉择。整个影片的情节线说起来十分简单,就是来自美术系的几位男生遇见了音乐系的几位女生之后的故事,蠢动的荷尔蒙驱使着他们懵懂地探索爱情,让他们在象牙塔内思索艺术之余,也开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从节奏上而言,影片的叙事容量不是很大,这是一部几乎全靠台词驱动叙事的电影——也是受限于刘健导演一贯的类似于flash动画的视觉风格所致——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与时代的氛围显得更加重要,在简约的剧情之外盘悬着片中人物和导演本人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
就像影片的开头,在上海复兴方案乐队的歌曲《Artist》沉稳而又神秘的吟唱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只甲壳虫不断地爬上笔直的墙根又跌落的过程,我们很容易会联想到那个被罚永远重复推动巨石到山顶又滚落的西西弗斯,尽管现在他已成为形容重复无意义劳动的标准meme,但在哲学家加缪的眼中,西西弗斯是所有在世普通人的存在处境。没错,在艺术学院里,最不缺的就是思考人生意义的存在主义者。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或许就是这些细节处,让人产生共鸣的或许不是剧情,而是剧情周遭、画面四角散落着的90年代符号和由此产生的时代氛围,例如科特·柯本的死讯、影院上映的外国大片、张贴在宿舍里的电影与明星海报、音像店里的摇滚专辑、校园里的地下舞会、学英语和出国的热潮等等,各种社会现象和各种艺术思潮都在艺术学院这个场域中竞相登场。
2016年西雅图警方公布的柯本自杀现场照,他也成为又一名加入“27岁俱乐部”的摇滚乐手
90年代,是一个思想风气大开放的时代,所以我们能看到西方艺术作品及理论传入时对青年艺术学生造成的影响:现代主义、达达主义、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等名词彻底改变了艺术学院毕业展的景观;
90年代也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大转型的时代,所以我们能看到阶级差距的扩大与社会现实的复杂:下海经商成功后附庸风雅的暴发户,招徕音乐生到酒吧卖唱的老板,还有打着支持青年艺术家旗号实则干着非法集资勾当的收藏家;
90年代也是一个中国与世界重新接轨的时代,所以我们能看到流行文化在青年之间迅速生长蔓延:好莱坞大片、欧美摇滚金曲、外国文学小说,人们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折点上,匆忙地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
动画大师今敏曾说,动画是没有意图就创作不出来的艺术,因此动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笔触都浸透着导演本人想要表达的东西。从影片的着力点而言,我们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刘健导演想要表达的不是具体的个别人物,而是一个时代的氛围与集体记忆,它是既私人又公共的,以一种亲切而又疏离的方式抵达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