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动画是集体创作的艺术,而刘健导演最为人所乐道的是他制作动画长片的方式:数年如一日的一人原画+动画制作,造就了独特的低张数观感效果,仅限于最低要求的让画面动起来。
有人认为这种近乎PPT似的画风完全限制了动画美学的发挥,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标签彰显着刘健导演对动画的热情,而且一人原画的形式会以最经济、最高效的形式去呈现画面、经营叙事,同时也能更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导演的选择与侧重,造就了别无分店的观影体验。
刘健导演早期的作品《刺痛我》和《大世界》都是野蛮粗粝的黑色犯罪电影,与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风格相性融洽:情节发展更多依靠人物的行动和剧情的悬念做牵引,简单突兀的动态刻画可以塑造“人狠话不多”的犯人形象,也可以传递戏剧能量突然爆发的那一刻带给人的惊诧。刘健导演本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风格问题,至少这种风格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被迫形成的,所以无论故事变成什么样,他的影片作品形式总是确定的。
动画电影《大世界》剧照
在收获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后,刘健导演终于不用再孤军奋战,《艺术学院1994》脱离了一人成军的制作方式,有多位原画师和动画师相助,在整体上还是保留了刘健导演一贯的风格。影片从画面到叙事的信息量和节奏感都倾向于柔缓,人物的行为动作幅度都不会很显眼,有非常多的静物和环境的空镜,采用一种生活流的、去戏剧化的方式去呈现。如果你想看到疾风怒涛式的展开,那你去看这部影片估计会备受折磨;但这却是一部少有的能给观众呈现人物之间完整谈话的影片,他们不像是一部虚构作品里的主人公,而更像是你生命中遇见的朋友、熟人、校友、同事,平凡庸碌却真实可感。这样风格的影片不会让你连声惊呼,却可以让你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
正是在这种柔缓的语调之下,影片将观众吸引进了银幕之中,让我们能见人物之所见、想人物之所想,共情他们的迷茫、忧伤、欣喜和痴狂。刘健导演的创作初衷十分简单,就是想告诉观众30年前和30年后的艺术青年所面对的、所思考的,或许是同样的现实、同样的问题。透过大银幕,穿过平面化的动画人物与背景,我们仿佛在和30年前的青年进行着隔空的谈话,感受着心灵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