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2015)
凯普作为编剧有一个拿手好戏,就是「瓶中模式」,或者叫「瓶子电影」也行,bottle movie,这是一个好莱坞行话,指的是将故事的主要情节限制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封闭空间内,通过环境的压迫感和有限的资源来激化矛盾、塑造人物、推动剧情。
对于大片而言,这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技巧。限制,带来创意。
当角色被困在一个狭小空间(一艘船、一栋房子、一座岛屿、一个失控的公园),逃生是唯一目标时,所有无关的旁枝末节都会被剔除。每一分钟的决策都事关生死,这能随时将观众的紧张感拉满。
也有助于强化人物塑造,因为在极限环境下,人物的真实本性、优缺点、内心的恐惧和勇气都会被无限放大。观众被迫与角色一同感受幽闭和绝望,从而产生更强的情感连接。
对编剧提出的规则是,不要依靠宏大的场景切换来制造噱头,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精巧的剧情设计、意外的反转,尤其是对环境的巧妙利用来吸引观众。
凯普擅长写这类电影,《零号公寓》《战栗空间》《秘窗》都是某种意义的「瓶子电影」。
1993年的第一部《侏罗纪公园》,也是「瓶子电影」模式的教科书级案例:
故事发生的那个纳布拉尔岛就是一个巨大的「瓶子」,风暴的到来切断了所有与外界的联系。里面是一个中瓶子,即公园。当电力系统崩溃,整个公园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失控的狩猎场。
还有若干个小瓶子,比如霸王龙袭击的时候,所有角色被困在几辆观光车里,面对窗外的庞然大物,空间被压缩到极致。
再比如经典的厨房猎杀,是让两个孩子和两只迅猛龙被困在厨房这个狭小空间内,利用不锈钢厨具的反光、勺子落地的声音等环境元素,制造了无与伦比的惊悚感。还有最后的决战,是被限制在游客中心的大厅内。
凯普回归后的这部新电影,再次创造了若干个新的「瓶子」:大海孤轮、无人岛屿、废弃实验室、悬崖、山洞、通风管道、停机坪……
所以可以这么说,大卫·凯普的回归,是《侏罗纪》系列的一次「寻根」之旅。他的到来,意味着环球影业终于认识到,这个系列成功的基石并非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恐龙,而是那个由精巧剧本所构建的、能让观众在黑暗的影院里手心冒汗的「瓶子」。
重回起点的思路或许没错,但这次的执行效果,比较一般。
也有几场精彩的戏,但总的来说,不太满意的地方也不少。屡屡出现角色主动降智、作死的场景。
比如一头霸王龙就在旁边即将醒来,那个充气筏子是非要立刻打开不可吗?诸如此类。
而且这种降智还和早期作品的一些作死操作不一样。比如在《失落的世界》中偷走霸王龙幼崽,在《侏罗纪公园3》中偷走迅猛龙蛋,在《侏罗纪世界》中打开暴虐霸王龙的围场,在《失落王国》中因为一个克隆女孩的同情心而将所有恐龙释放到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