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影片《翠湖》举行了世界首映,电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勾勒出当代中国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情感裂痕与韧性发展,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缩影,也成为一面映照社会的镜子。
这是导演卞灼的首部作品。以“家族旁观者”的视角,卞灼记录下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光中,从丧妻后的孤独与迷茫,到重新担起家庭责任的内心转变,也寄托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细碎的日常里,藏着人与人之间微妙冷暖嫌隙;流淌的时间中,又因血浓于水的爱意温柔弥合。
《翠湖》海报
从日记到银幕,跨越时空的家族对话
2023年初,导演卞灼在云南老家过节时,偶然翻开了已故外公留下的日记本。这本尘封八年的日记,成为了开启《翠湖》创作之旅的钥匙。“元勤我好想你”,日记中反复出现的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外公对亡妻的深切思念,更揭开了一个家庭不为人知的情感密码。
“平时沉默的外公,心里却跟明镜似的,家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卞灼在整理日记时惊讶地发现,外公不仅记录了家庭琐事,更敏锐地洞察到了晚辈们的内心世界。那些青春期的苦闷、婚姻中的困惑,外公都以他独特的方式默默关注着、治愈着。
《翠湖》剧照
这段发现之旅,让卞灼萌生了将家族故事搬上银幕的想法。“我想拍一部电影,献给我的家人们。”
卞灼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大学,2016年底回国。2018年开始创作剧本,拍摄影视剧和广告。读书时,他主修摄影,但心里,一直藏着要拍摄属于自己电影的导演梦想。
卞灼
2023年,他因意外摔断腿,在家卧床休养的三个月里,卞灼完成了《翠湖》的剧本创作。“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要启动一部电影长片并不容易,”但卞灼说,“当时我就打定主意,无论有没有他人的认同,我自掏腰包哪怕贷款,都要把这部影片拍出来。”
6月17日举行的亚新单元导演见面会上,卞灼被介绍身兼编剧、导演、摄影、剪辑等多项职务。谈到这种“身兼多职”,他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无奈。从决定拍这部电影开始,资金的匮乏成为摆在电影面前的最大难题。“最难的事情,就是资金的不充足,所以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我们的东西拍完。”他也去过一些创投路演,但最终是家人伸出援手,让青年导演以“充分的自由”完成了自己的首部创作。制片人张洁说,“他没有对任何的东西做出妥协,坚持拿出了一个完全代表他心里的感受的电影。”
摄影指导出身的导演,卞灼在《翠湖》的创作中展现了独特的视觉美学。“做摄影和导演,用到大脑部位不太一样,”卞灼坦言,“当你帮别人去拍影片的时候,你更多的是一个服务者,但是做导演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去做出自己的表达。”
一个家庭的全景,也是时代的图景
《翠湖》的故事围绕着丧偶老人树文展开。在爱妻亡故后,树文深感孤独,尝试开展新恋情却遭遇女儿们的反对。剧情没有顺着老人的“追爱”之旅发展,也无意说教年轻人去理解老人的孤独。在这场冲突中,家庭内部更复杂细密的矛盾接连浮现,树文意外介入调解,却重新修复了早已松动的家庭纽带,也找回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翠湖》剧照
导演巧妙地融合了地域文化元素与社会现实议题。昆明的翠湖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更成为家庭情感的象征——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着代际之间的情感暗流与阶层之间的潜在冲突。